分享人:關宏
分 類:行業動態
習琴初階六曲重難點整理
《黃鶯吟》
(一)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按音:大指與中指、發力、指形
2、大間勾應:九徽、間隔兩弦
3、小間勾應:十徽、間隔一弦
4、桃杏花深處、煙外游蜂去兩句的勾托搭弦
5、綽:左手的第二種形態——滑音
6、大間勾應的專項練習
(二)人文
1、琴歌與琴曲的區別
2、琴歌與中國詩樂傳統
3、高位坐具的傳入導致古琴用指轉變
4、物與心 | 以欣榮襯落寞 | 花間詞集與黃鶯吟
(三)樂理根據簡譜旋律,運用歷勾與大間勾應,編配指法
《仙翁操》
(一)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按音:指形、發力
2、小間勾應
3、指法套路 | 小間勾+小間勾應+大間勾
4、走音:左手的第三種形態、發力、指形要求
5、搯起:指形標準、發力
6、注:有無音頭、不看起點看終點
7、中指大指泛音與勾托撮泛音
8、曲子收束的換氣
(二)樂理
1、全曲結構:引子+A+B+C+尾聲
2、宮商角徵羽五音與簡譜的對應關系
3、十徽八分的宮角關系
4、九徽、十徽的音高5、運用大小間勾應、搯起,為簡譜編配指法
(三)人文
1、陳摶與太極圖
2、操、暢、吟、弄、引的體裁辯義
3、平聲押韻與調弦法
《秋風詞》
(一)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潑:指齊、腕平、小臂往肚饑、角度
2、間勾撮:手形象鼻山,中心、等腰、夾筆、夾紙
3、三個音為一組的小間勾應
4、綽注對樂句的連接、語氣表情
5、走音:核心——上下,進退復,二上、二下
6、挑上注搯的指法運行
7、替指
8、間勾應的結尾
(二)樂理
1、按音的四個區間
2、音程度數
3、區間、徽位與音程度數
(三)人文
1、心物關系 | 賦比興
2、悲秋傳統
3、以男女之情隱喻政治上的得意失意
《酒狂》
(一)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爪起
2、導指
3、四個指法邏輯:
①勾挑爪勾挑爪勾挑撮
②勾挑上勾挑上勾挑撮
③勾剔導指搯勾挑撮
④注上挑—勾挑——注上挑—撮
4、跪指:劍指、側放、挺立
5、歷托
6、拂
7、長鎖:
8、涓
(二)樂理
1、古琴第二區間按音的音位
2、曲式與樂句:
第一段A+B+A’+B
第二段C+D+B
第三段A(頭)+D’+B’+C’+D’
第四段A(尾)+B第五段:E+F+G
(三)人文
1、酒狂題解與魏晉社會政治生態
2、打譜
3、有規則的自由 | 酒狂的多元化
《關山月》
(一)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掩
2、內加輪:潑輪、抹輪、勾輪
3、撮:間勾撮、勾托撮、反撮
4、輪指:斜出、正出、靠弦、輪指的三條練習
5、導指:左手第五種狀態過弦,手形—C與屋頂、點位—指甲與高骨、兩條練習
6、長樂句分解——由來征戰地:抹輪+勾勾上挑挑+抹挑+勾輪+勾勾上挑挑+勾爪(兩主件+兩配件+兩零件)
7、長樂句分解——不了有人還:勾輪+勾進復搯+勾綽注搯+抹挑+勾輪+勾綽注搯+小間勾應(三搯兩輪應內外)
8、鶴舞蛇形手
(二)樂理
1、曲式結構——玉環體
2、終止式———內外用指+撮
(三)題解與音樂感受
1、邊塞詩的生成史
2、思我故土的文學母題
3、琴歌演唱
4、王燕卿以俗曲罵情郎入琴的謠言 | 兼說琴樂的雅鄭觀
5、填詞者楊蔭瀏與二泉映月、音研所
《桃李園序》
一、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猱:左手的第六種狀態、發力、運動方向、幅度與次數、韻律節奏
2、同弦內外指法與走音連接的兩種常見方式:分開、內外上
3、鄰弦間勾應
4、應合:先不合,左手熟練后再合
5、長樂句分解——況陽春召我以煙景:勾退復導+勾二上+挑上注搯+鄰弦間勾應
6、長樂句分解——大塊假我以文章:抹上挑上+注撞搯+遞指(重要過弦技術)+放合上(放合是鄰弦間勾應的變形)
7、樂句分解:勾進復搯+勾進復(使用遞指技術)+泛音勾托應8、放合:鄰弦間勾應的變形、先三步走:拉放綽、一步到位走斜線
9、剔如一:發力:小臂向前推+中指向上出。指形:食中名小參差45度角
10、重難點樂句——群季俊秀,皆為惠連。分解:大指鄰弦快速跳弦(兩個音→三個音→四個音)+撮撮搯+蟹行指法(重點練習,為后面彈瀟湘作鋪墊)
11、重難點樂句——開瓊筵以坐花,飛羽觴而醉月。分解:導指+大指鄰弦快速跳弦(曲中第二次出現)+綽注上+并指上綽挑(秋風詞并指技術的再次使用)
12、逗:彈法、與撞的區別
二、人文
1、嘉會以琴(琴與嘉會、雅集)
2、蜀派古琴的用指取音及風格
3、明清以來的琴歌盛衰
習琴初階六曲重難點整理
良宵引
題解:賀若弼作,出于松弦館琴譜。月朗星輝,良宵雅興。疏星映窗,安樂平靜。洗練和雅,委婉細膩,恬暢平和。
一、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七弦六徽二分應聲的觸弦位置、綽的幅度(六四——六二)、速度
2、背鎖上注中注的速度
3、分開與雙搯的組合(雙搯——左手無名指第一關節處壓弦搯起,后立于前方相鄰的弦上)
4、長樂句:輪+進復+注二上+注進復搯+遞指+勾
5、勾剔進復搯
6、注+雙撞+掩(注意猱的兩種方向,綽者退復,注者進復)
7、雙彈
8、綽+二上+二下+撞搯+剔如一(二上+二下的專門訓練)
9、分開+撞搯(在良宵引中,對此種指法組合要著重練習,形成肌肉記憶)
10、打圓:挑勾挑勾挑勾挑
11、應合+不動
12、掩搯撮
13、按音+搯的諸多變化:
原型——注搯。變化一:注+進復+搯。變化二:分開+搯。變化三:同弦內外+進復+搯。變化四:分開+進復+撞+搯
二、樂理與樂感
1、附點類節奏的掌握:雙十六的大附點節奏、附點四十六節奏
2、走音的拋物線感覺(配合氣息的提按)
3、曲中存在四個樂句的變化重復
4、靜謐朦朧 | 怎么彈出泛音的單簧管音色
三、人文
虞山派(嚴天池——松弦館琴譜;徐上瀛——溪山琴況、大還閣琴譜)
陽關三疊
題解:略
一、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引子中6132的搭弦
2、剔如一的觸弦位置(入徽彈奏、要有音頭、以側鋒彈)
3、緩綽、急綽、緩注、急注
4、定吟、細吟、急吟
5、喚、逗
6、掩搯上
7、陽關中大小間勾撮的弦數與徽位規律
8、綽上注+注(綽)上挑下搯
9、大指過三弦
10、過門一句的力度
11、三種分開的形態
二、樂理與樂感
1、緊五弦的調弦法
2、緊五弦的諸種名稱:金羽調、緊羽調、清羽調
3、蕤賓調為緊五弦之俗名
三、人文
1、歷代對陽關三疊的唱法、彈法討論
2、許健的五譜陽關
3、通行本陽關三疊與張鶴《琴學入門》
神人暢
題解:泛音部分若乎環佩鳴瑯之聲,有曼妙、高古、幽邃之感。按音部分帶有一種原始祭神舞蹈的音樂形象,古樸粗獷,節奏鏗鏘,蒼古雄健。
一、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泛音四個音區的對稱規律:
十三徽——十徽、十徽——七徽、七徽——四徽、四徽——一徽
2、泛音運動中的用指規律:
從左向右進行:名指→食指或大指
從右向左進行:食指或大指→名指
3、十三徽——十徽(第一區間)泛音如何彈出清亮音色:減少名大兩指的觸弦面積、手指略繃點勁
4、拂的清晰度
5、蠲與疊蠲的速度要求與顆粒性
6、掩的清晰度與力度
7、滸上、急注、淌下、引上
8、進猱+帶起
9、掩帶掩帶掩帶掩掩 (或彈四個掩也可以)
二、琴律學與曲式結構
1、整曲的泛音實際只是四個樂句組成
2、樂舞一段長鎖+挑勾抹+挑挑勾抹等幾句的節奏與重復次數
第一句:(小明想吃蘋果+哈密瓜也想吃+他想吃瓜+他想吃瓜+不行?。?/span>
第二句(我要吃瓜+我要吃瓜+我要吃+不行?。?/span>
第三句(別吃了+不行!別吃了+不行!別吃了+別吃)
第四句(別吃了+別吃別吃了+別吃別吃了+只能吃蘋果+好吧)
第五句(吃蘋果+好吧吃蘋果+委屈)
第六句(吃蘋果+委屈吃蘋果+委屈吃蘋果+只能吃蘋果+吃 | 吃蘋果+吃 | 吃蘋果+能吃什么~+哈密瓜都不能夠吃)
3、古琴泛音四區間的音高規律
4、純律與三分損益律(看學生的樂理基礎)
三、人文
1、早期琴器與琴徽的出現時間
2、徽分記譜法的出現時間
3、中國古代的樂舞
4、如何看待“托古之作”?
5、打抹、抹勾打、打挑 | 古琴早期用指的一些特征
平沙落雁
題解:借鴻鵠之遠志,寫以逸士之心胸
一、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按進復進復、按退復退復
2、下搯上
3、退猱
4、換指
5、名指控雙弦+導指帶起
6、按退復+上進復
7、雙彈+潑伏
8、推出
9 、潑進復爪| 撮退復帶+潑爪撮帶+潑剌潑下搯
10、歷勾剔勾勾+導指退復爪
11、雁鳴聲
12、索鈴
二、樂理與樂感
1、平沙的曲式結構
2、綽注的緩急、大小與氣息的提沉、大小
三、人文與審美
1、九嶷平沙、廣陵平沙、梅庵平沙、川平沙等四個版本的特征感受
2、古琴音色與音量所形成的空間感
普庵咒
題解:從普庵禪師所作《普庵咒》移植而來,見于《三教同聲琴譜》?!短炻勯w琴譜》解意最切,可一讀。要之:天空地靜,莊正肅穆,音韻暢達,循環往復。音樂形象:深山古剎、鐘鼓、檐鈴、誦經之聲。
一、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大小間勾撮、勾托撮、反撮
2、撮類指法與二上二下、進退復的組合(撮進復搯)
3、撮+雙撞+點音的組合(專門練習帶綽注的撮+雙撞掩搯、)
4、分開的第五種形態(撮+走音+撮)
5、抹上上上挑下下帶(柿子蘋果蘋果蘋果梨梨)
6、抹掩上注搯挑勾帶
7、挑勾挑+點音 | 挑勾帶勾(專門練習此種套路)
8、勾帶勾挑(實際是兩組大間勾,該曲中要注意點音與其他按、滑、走的組合形式)
9、跪指的帶起
二、整曲結構
1、引子(收束句:撮撞撞搯掩搯撮爪。引子是深山古剎鐘鼓之聲、檐鈴之聲的形象。有兩個樂句,泛音句為第一樂句,撞鐘聲為第二樂句)
2、第一段(勾托撮及反撮為第三樂句收束句散挑四、中指九徽勾一)
3、第二段(收束句22325勾挑進復爪)
4、第三段(收束句剔上上爪撮。這一段由兩個超長樂句構成,在該曲中會反復)
5、第四段(這一段其實是第一段的變化重復,再加上第二段的變化重復)
6、第五段(只是重復第三段)
7、第六段(由三個長樂句組成,第一個樂句有四個樂節,樂節的頭都是565,尾巴變了。第二個樂句是第三段第二樂句的重復,第三個樂句以泛音收束)
8、第七段(兩個樂句。第六段第一樂句變化重復。第三段第二樂句的重復)
9、第八段(第一個樂句是第一段部分變化重復,第二個樂句是引子部分的重復)+第九段(兩個樂句,第二個樂句就是第三段第二個樂句)
10、尾聲泛音
三、人文
1、怎么看待佛教的咒語
2、普庵禪師與普庵咒、和平頌
3、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傾向
醉漁唱晚
題解:傳為陸龜蒙、皮日休泛舟江上所作?,F彈的通行本,實際出于《天聞閣琴譜》,與古《醉漁唱晚》是兩首曲子。音樂主要由這幾個形象組成:斜照江波、泛舟徐來、搖櫓船歌、醉步踉蹌、放聲縱歌、慨世浮沉、醉于酣鄉、復歸煙波。
一、技術與指法邏輯
1、喚與撞→進退復→進退猱
2、推出
3、四類分開:分開、分開+下、分開+搯起、分開+撞+搯起(本曲形態重點)
4、雙搯(技術重點)
5、綽進復、退復搯(該曲常見指法組合)
6、綽+分開+淌下+分開+分開+下(多次重復出現)
7、醉步踉蹌:勾應剔+放應剔+放應剔+帶勾應 | 剔放應+剔放應+剔帶放應(注意重音位置)
8、內加輪+勾四+撮上撮的重點練習
9、快速的撮上撮下
10、雙彈+潑剌
11、并指
12、索鈴
二、樂理與音樂形態
1、變宮為角、清角為宮的兩種轉調方式
2、這首曲子存在正調與借正調的轉調現象(因存在轉調,故從簡譜或五線譜記譜法來看,顧梅羹先生、喻紹澤先生、衛仲樂先生所傳的三版醉漁記譜可以稍作調整。當然,只看減字譜就無調整記譜的必要。)
三、人文
1、歷史·山水·漁樵(趙汀陽先生著作)
2、溪山琴況“遲速”二況
暫無評論^_^